跳到主要內容區

第36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議程

第36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議程

緣起 

臺灣建築學會成立以來,以研究建築學術,企提高我國建築水準為宗旨,是全國從事建築事業及關心建築發展之產、官、學各界人士公開參與的活動舞台,現今已成為我國建築及相關學術領域中,歷史最久且相當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研究團體。隨著國內建築技術進步,建築理念不斷推陳出新,高科技化的發展及追求良好居住環境品質亦更為迫切。因此,結合學術與建築實務,應用最新科學技術,配合時代需要推動建築研究發展與創新,為當前本會積極努力的目標。 

由本會舉辦的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已成為臺灣建築學會最主要的學術活動,而其成果實乃整個建築界共同努力的成果,成為當前建築界研究成果發表的一個重要的園地。今年已邁入第三十六屆,其促成建築之學術研究與交流,帶動建築學術風氣,已獲各界高度肯定。本屆發表會徵稿的建築相關論文主題範圍分為建築教育、生態社區、安全城鄉、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計畫與設計、都市與景觀、建築物理與環境、工程技術與防災、建築經濟與產業、電腦應用、環境行為、永續發展、建築維護與管理、其他等不同領域,透過本次的發表會活動,將可充分表現國內建築相關領域豐碩的研究成果。 

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為國內主要的學術活動之ㄧ,其成果實乃整個建築界共同努力的成果,期藉由本會克盡觸媒的角色,繼而拋磚引玉使產、官、學與研界交流更為通暢,共同為提昇建築教育及科技方面的水準而努力,進而使我國建築學之教學及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可以與國際水平並駕齊驅。值此政府正積極推動國家經濟建設之際,本會更會運用研究成果,全力投入提升國家整體建築品質與水準,為我國家建設與建築業開創更美好的明天。 

大會活動內容 

本次大會活動內容包含專題講座、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研究成果發表會設計作品展,議程如下: 

 

臺灣建築學會第36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議程【113年5月25日】

圖


 

會場平面圖

大會會場:國立聯合大學第二(八甲)校區國際會議中心

圖

國際會議廳位置圖


簡報會場平面圖

圖

簡報場次時間

上午場9:00~10:00                      
場次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A11
教室 B2-201 B2-202 B2-203 B2-204 B2-205 B2-206 B2-211 B2-213 B2-214 B2-215 B2-216
類別 A.總論 B.生態與永續 C.規劃與計畫 B.生態與永續 E.建築歷史與理論 E.建築歷史與理論 F.建築環境技術 G.建築工程技術 G.建築工程技術 J.環境行為 G.建築工程技術
D.建築設計 H.建築經濟與管理
D.建築設計 E.建築歷史與理論 M.設計作品
主持人 阮怡凱 張淑貞 林妝鴻 高小倩 蔡榮任 潘振宇 孫振義 曾亮 陳清山 黃俊熹 陳俊合
1 17 羅詠絮 48 陳育成 32 陳至甫 162 孫慈謙 121 陳怡安 61 尤訢 77 吳東錴 66 沈永堂 21 陳清山 27 孫如昀 40 徐宇亮
公園地景紋理與社會關係之間的相互生成-以台北市榮星花園為例 應用空品感測器大數據分析區域綠化變遷對都市長期降溫之影響 國內外保育員對工作空間品質認知差異及使用後評估 垂直農場建築類型分析 清代臺灣城市屬性與水關配置關係探討 -以淡水廳城及恆春縣城為例 調查厚度、直徑與便攜性之3D列印自製黑球溫度計 新建旅館類建築低蘊含碳評估系統影響因子分析 建築規劃設計階段樑柱尺寸推估之研究-以鋼筋混凝土構造為例 以設計演算法探討仿生建築結構系統—以體積作用結構系統為例 國民小學戶外運動場空間配置及設備與課程使用之研究-以台中市大里區塗城國小與大元國小為例 在地化半預製複合木構造工法:以『公東高工木工坊』為例
2 28 張亦萱 69 王儀琳 36 陳信安 7 林煒翔 122 陳炳叡 62 尤訢 132 鍾文凱 73 謝穎慰 22 陳清山 33 曹晏綾 171 蕭宗璿
台北市國小校園閒置空間活化方法探討 接待中心建築循環再利用之分析與探討 台中市社會住宅標準層公共空間環境因子探討 數位化時代中本土與西方建築專業刊物的傳播形式 1970年代「中國古典式樣」風潮之後台灣寺廟牌樓的發展 營區污水排放問題與改善推動策略探討 自然建材應用於室內空間熱濕性能差異之研究 臺灣日本時代鋼鐵構造文化資產修復技術之研究:臺北機廠鍛冶工場修復為例 以模糊理論探討材料對空間層次之影響-以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為例 后里馬場文化景觀空間再利用後之景觀偏好與IPA之研究 台灣SKATEBORAD、BMX、BLAE極限運動場興建之探討-以66橋下極限運動場為例
3 84 徐薇 76 楊翊豪 89 周冠彣 29 詹佩瑜 134 邱姝瑜 67 劉聖道 135 黃煜倫 88 呂絲涵 43 林佳柔 54 杜書誠 81 翁佳樑
VR 互動式教材融入技術型高中之教學成果與研究 健康建築與永續發展:以宜蘭社區為例的案例研究 論街民行為應用於都市減碳生活之可能性-以台中火車站街民生活圈為例 土地公廟的日本名─日本長崎唐人屋敷「土神堂」 台北市的居民自力增建之外部增建之材料與構築 --以1960至1970年代之案例整建住宅為例 非常態外遮陽分類與動態節能效益研究 葡萄園式音樂廳的空間聽感寄予側向聲能貢獻程度之研究 幼兒園的建築類型與防火避難安全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 運用虛擬實境互動學習室內設計與製圖實作課程教學實踐研究 社會住宅戶外公共空間使用行為之研究-以央北、員和、國光一期社宅為例  建築外牆檢查費用影響因子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
4 95 梁志穎 98 黃亘懋 47 王靖濂 45 李冠儒 150 蔡寧 68 郭柏巖 143 劉丞鈞 90 張家峻 65 陳紫陽 87 黃瑞菘 163 陳俊合
設立高雄市歷史街區自治條例必要性之初探 台灣建築熱水系統耗能與碳排放量之研究 連棟透天住宅之立面構成研究-以雲林縣斗六市為例- 何謂建築史? 「離現代」觀點的臺灣戰後大學校園空間:解讀僑生大學的懷舊性創造 臺灣住宅耗能與碳排構成 樓板表面隔震材料應用於木構造建築之研究評估 住宅衛浴空間與管道間排水管路配置最佳化之研究 設計科幻小說:現實城市與元宇宙的交互運作模式及生成式AI應用於設計之前景與反思 運用虛擬實境評估車站樓梯空間輔助照明設計研究 建材營造業經營管理規模探討-基於上櫃公司規模收益及經營績效觀點
5 136 洪毓穎 112 康育禔 78 許浩龍 79 許浩龍 8 賴勝和 58 方兆玄 164 孫振義 161 劉光晏 82 黃毓庭 92 吳瓊佳 139 李國華
台北市中繼市場與原址區位關係之初探—以南門市場、北投市場、成功市場為例 建築基地綠化設計水資源平衡評估模式與規劃策略之研究 流動詩意的動態歷史疊加—蘇黎世瑞士國家博物館建築設計思維與展覽空間構成美學之研究 隈研吾雲夢山丘與雲水觀建築的構築語法與詩意空間情境創造模式之研究 集合住宅之自然採光性能與等價開窗率之關聯性分析 利用BIM模型輔助RC構造蘊含碳減碳之研究 智慧建築中節能服務的商業模式創新與市場驗證研究:以台灣為例 應用開口直交集成板(CLT)進行非韌性RC建築物耐震補強及新建工程之可行性研究 形態創作過程的創造力發展–以自由形體為例 迪化街舊建築物室內空間再利用之懷舊情緒因素探討 台灣建築物中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的現況與調查
6 113 陳又瑜 165 廖享澄 85 劉秉慈     11 陳韋州 71 張琇雯 170 孫振義 5 姚昭智     129 李美慧    
健康的移動地景—從田中米倉馬拉松路徑探討自然與人文地景元素交織紋理 介入都市痛點——游擊行動案例的都市影響初步分析 身體感與地形學做為形塑建築空間現象學經驗之催化作用的研究   窗平均遮陽係數與自然採光性能之關聯性分析 空調溫度設定對室內舒適度與空調能源消耗之影響 民眾購買綠建築的意願與誘因之研究 非結構物耐震評估在重要建築的案例研究   探討高齡失智者步行與騎樓人行道的空間環境爭議點之策略研究  
下午場13:00~14:00                    
場次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B9 B10 B11
教室 B2-201 B2-202 B2-203 B2-204 B2-205 B2-206 B2-211 B2-213 B2-214 B2-215 B2-216
類別 B.生態與永續 D.建築設計 E.建築歷史與理論 F.建築環境技術 F.建築環境技術 G.建築工程技術 G.建築工程技術 I.電腦應用 J.環境行為 P.全國建築設計教學與建築教育論壇 S.室內設計
K.其他
C.規劃與計畫 I.電腦應用 I.電腦應用 J.環境行為 M.設計作品
主持人 邵文政 張淑貞 范雅婷 李美慧 馮俊豪 林芳銘 李皇良 郭其綱 高小倩 沈揚庭 陳文亮
1 44 陳怡伶 31 范姜紹 118 何威利 18 黃祺閔 70 張琇雯 26 羅國銘 146 林彥廷 102 黃廉凱 75 李珮綺 3 沈揚庭 52 謝淳鈺
公園土地覆蓋情況與細懸浮微粒PM2.5空間分布之關聯探討—以臺中市中央公園為例 地景做為都市形式的建築設計研究 魯凱族當代家屋風貌形成與法規政策初探-以霧台地區為例 等價開窗率與自然採光之關聯性分析 空調配置對貨櫃建築之室內溫度及耗電量的影響 存水彎水封與負壓關係探討 集成材(GLT)之梁柱接合部耐火性能評估 基於機械手臂製造的實構築 – 整合數位雙生與木構的應用 都市第三空間之公園綠地療癒性環境研究 建築-機器-構築: 實踐智慧建造的建築設計課程實作方法 空間認知探討虛擬環境中尋路指示之重要性
2 125 沈彥安 94 許庭芳 93 侯德郁 34 柯姿聿 74 陳怡汶 38 林裕昌 168 周傳文 123 王宓琦 105 蔡芷寧 12 賴怡成 64 簡淳楷
木質吸濕技術:可動皮層的研究與發展 從微氣候觀點探討公共空間之模式語言-以臺灣客家文化館為例 從「石圍墻」到石墻村:苗栗縣公館鄉石圍墻社區意識的轉變 老屋建築改善策略與比較分析之研究-以蘭井街楊宅為例 室內運動空間熱舒適度之研究-以逢甲大學體育館舞蹈教室為例 托嬰中心避難疏散實驗模擬之研究(二) 矽酸鈣粉碎料應用於樓板衝擊音隔音構造開發之研究 都市交通危險熱點地圖-整合數位雙生與電腦視覺之人車流熱點分析與預測系統 文本場景營造之研究-以《天橋上的魔術師》為例 數據驅動解決之建築設計學習 光。秋。霧之間 - 迪化街複合式餐飲設計
3 137 謝秉銓 96 陳信安 97 劉悅陶 39 林孜恩 117 黃克琮 42 劉志鵬 14 陳上元 126 黃亭維 109 龔韋誠 53 蕭吉甫 83 劉懿瑾
傳統地方漁港改造活化再利用之研究 -以高雄彌陀區漁港為例 臺灣墓園變革之比較分析–以新竹市大坪頂永恆之丘與國內傳統型納骨塔對比為例 近代奧林匹克城市發展與遺產城市保護關係之探討 淺論遮蔭等環境因子如何影響行人行走速度 住宅熱水給水量動態模擬推估方法之研究 減法綠建築理念在創新建築構造系統之實踐 透過基於 BIM 的設計決策加強氣候行動:減緩和調適策略 群眾行為模式分析模型-基於機器學習的分群學習法 利用燈光照明重現歷史街區文化記憶之研究-以大溪歷史光廊道為例 基於資訊建模與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數位孿生技術應用於設計工作室教學之研究 高齡者智慧住宅評估構面與項目研究
4 138 黃嘉蒂 124 王雅祺 99 蒲彥任 55 廖梓榮 114 江盛凱 49 何柏熹 20 楊仁瑢 160 楊嘉沛 155 沈永堂 80 蔡榮任 86 紀凱騰
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的濕地經營-環境永續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動態想像中的身體啟發:尼采的杉樹與高過庵 臺灣城市傳統市場之歷史脈絡研究 以低碳建築評估系統探討社會住宅碳排影響因子 都市建筑基地法定空地不透水率對洪峰流量的影響 日照型安養中心火災模擬初探 以碎形理論探討臺灣設計演算法建築 導入苔蘚綠牆的設計流程與節能評估之應用模式初探 公共藝術設置之用後評估-以臺中火車站與綠空軸線南段為例 結合問題導向與專題導向的大二建築設計課程 --- 以「北苗市場小微商大升級計畫」為例 書與食的迪化街漫遊
5 140 施淑華 131 鄒佳容 130 黃奕智 59 鍾旭恆 116 林芳銘 50 何柏諺 13 賴怡成 2 林鈺淇 23 潘振宇 133 凌天 110 張昱雯
以碳足跡減量觀點檢視違章建築管理的現況與問題初探 以新北市為例 建築皮層適應性的設計策略應用於建築立面改建的探討 (後)殖民視野下的日本與東洋-1910 日英博覽會東洋館的身份建構 地板出風口開孔特性對室內空氣動態效應及靜壓室體風量影響的綜合模擬分析 不同辦公家具隔間型態對語音位準降低影響之研究 幼兒園空間火災模擬與應變程序初探 EMO-Space: 情緒與空間互動之運算化模型建構 建築無障礙空間設計之探討-以LU為例  放射線治療設施之建築設計與空調系統整合設計 建築類型方法建構通識教學: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概論》為例 榕x青鳥:迪化街的日咖夜酒
6 119 葉竣凱 159 梁安 115 潘品誠 60 鍾旭恆 91 林晏宇 72 羅晨原 158 林瑞浤 25 李胤承     152 趙萱 127 王玟瑛
臺中市綠園道都市意象起源與發展軌跡 台灣都市環境內現代佛寺設計特色探討-以菩薩寺為例 台灣日式宿舍再利用空間使用現況探討:以原台南白金町日式宿舍及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丙種宿舍A棟為例 地板出風系統風量影響垂直風速及舒適度之研究 氣膠病媒於建築排水通氣系統中傳播之風險評估調查 整體衛浴性能評估與可行性之研究 基於影像辨識與數位雙生的建築資訊人流管理系統 連棟式透天住宅門庭現況調查 -以高雄市鳳山區為例   捷運站位置帶動都市更新影響性之初探-以萬華區為例 高齡旅宿空間印象構成研究
海報發表場次
場次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類別 B.生態與永續 C.規劃與計畫 E.建築歷史與理論 F.建築環境技術 G.建築工程技術 I.電腦應用 J.環境行為 K.其他 M.設計作品 S.室內設計
1 發表場地:電子系二樓平台【B2-215樓梯旁】 35 王小楠 19 賴覺生 149 陳瑋羚 30 鍾芷芸 4 呂妍緹 100 程國勛 148 吳桂陽 145 張婷茵 10 王雅祺 41 戴語絜
木造傳統建築再利用與社區關係之探討-以蘭井街楊宅為例 以茶產業文化作為關西區域資源整合及發展策略研究 傳統彩繪藝師張劍光於楊梅回善寺作品之研究 室內高度不均一空間之照明用電密度研究 古蹟日常管理維護資料庫建置架構之初探 基於建築資訊建模(BIM-Based)的建築循環度指標研究 因應超高齡社會的永續生活環境研究 日本地方創生政策外的地方自主創生案例研究 想像與意象之間-數位藝術互動設計青創基地 推動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標章需求調查之研究
2 103 陳昱安 144 李昕霓 63 河村禎彦 6 姚昭智     157 李國彬 56 黃柏勳 108 韋明珠
以BIM-based蒐集蘊含碳排模式研究 赤崁文化園區的真實:環境與地方感知的變遷 建築實現近零耗水探討之研究 層間變位角量測作為結構健康監測技術之可行性研究       一層樓磚造歷史建築監測之研究初探-以衛福部樂生療養院舊院址箴言治療室為例 蔚藍希望禁地 探討建築室內空氣品質導入防疫規劃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地區健身房為例為例
3 104 余緯宸 147 吳桂陽     156 王文安 16 蔡祥麟      
不同照明設備在局部晝光影響下耗電量及碳排放差異比較研究-以某大學教學空間為例 社會住宅空間配置影響社區意識之研究 高齡者住宅宜居環境通風換氣效益之研究 防火避難綜合檢討認知調查基礎研究     
4 120 鄭幸真 153 蘇至彥     166 李芝瑜 141 林建銘    
新北市蘆洲消防分隊勤務運作產生碳足跡之統計研究 都市計畫研擬過程與歷史保存的關聯性分析—以桃園航空城計畫的調整過程與歷史保存相關課題為例    聲音視覺化之建築應用 基隆河截彎取直對建築基礎影響之回饋與研究     
5         151 林裕昌    
            工業區火災危險因子調查-以土城工業區為例     

 


備註:

  1. 感謝支持與響應臺灣建築學會無紙化碳中和數位轉型氣候行動,請至下方QR Code下載參閱
  2. 2024.12.31後移至台灣建築學會"歷屆發表會資料"庫供查詢與下載

 

2024 第 36 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場次與全文資料庫